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技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体现。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入推进,周城扎染工坊以“非遗+美育”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技艺传承、社区参与、产业联动”的创新路径。为深入学习这一实践经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星光智绘团队师生于近期赴大理周城扎染工坊,聚焦产教融合模式如何激活乡村美育资源、赋能社区发展问题,展开专题调研。
社区参与:从“家传秘技”到“全民共享”
周城扎染工坊打破传统技艺的家族传承局限,构建了开放包容的社区美育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扎染技艺培训,广泛吸纳当地村民参与,形成“传承人指导、村民实践、高校助力”的协作模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段银开及其团队将扎染技艺从家庭作坊拓展至整村产业链,带动村民灵活就业,促进技艺普及与创新。
产教融合: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转化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星光智绘团队深入考察了工坊的“教学-创作-市场”全链条运作,并计划与工坊达成系列合作,将扎染技艺融入设计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产品研发与推广。此外,工坊与电商平台合作,进一步推动扎染文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非遗技艺的经济价值转化。而学生设计的系列作品在市场上反响热烈,部分收益反哺社区美育基金,形成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体验
周城扎染工坊将百年白族民居改造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扎染制作、非遗研学等活动。工坊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节等,打造非遗文旅品牌,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扎染魅力,非遗传承人段银开亲自指导的互动环节成为特色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周城扎染工坊的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非遗技艺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将文化传承转化为经济活力;以“美育+产业”模式增强村民文化认同,促进技艺创新与代际传播;同时,文旅融合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格局。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星光智绘团队负责人表示:“周城经验证明,非遗传承需以社区内生动力为核心,让村民既是技艺传承者,更是产业受益者。”
此次调研为高校美育改革注入鲜活案例。展望未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划与璞真扎染工坊共建“非遗美育实践基地”,将扎染技艺融入设计专业课程,并联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周城扎染的“蓝白密码”,正从苍山洱海间走向更广阔的乡村全面振兴图景。